時大彬製作的紫砂壺,最初是從模仿供春壺開始的,做的壺體比較大。後來,他結識了著名隱士陳繼儒,陳繼儒對時大彬日後的壺藝產生了巨大影響。陳繼儒給時大彬講飲茶之道,又給他講茶壺大小、深淺對品茶的影響。時大彬頓開茅塞,開始試做小壺。



這一改,不僅使紫砂壺更加適合品茶所需,而且給這種實用器具賦予了雅玩的性質,小小紫砂壺,成了可供欣賞的藝術品,實現了紫砂工藝上一次質的飛躍。用小壺泡茶,從品飲的角度講,很有道理。明代馮可賓的《茶箋》里說得很詳細:「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清朝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也說:「壺宜小不宜大,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



當時文人雅士的茶藝生活,除了追求生理上的享受,更追求飲茶過程中的意趣。馮可賓就說過:「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1874年,日本人奧玄寶寫了一部紫砂壺專著《茗壺圖錄》,裡面談到紫砂壺的「理趣」問題:「壺,本玩具也,玩具之可愛在趣而不在理……知理不知趣是為下乘,知理又知趣方為上乘。」



對於時大彬的小紫砂壺,明清文人給予了高度讚譽。明代陳貞慧《秋園雜佩》稱讚說:「時壺名遠甚,即遐輒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

壺小聚香,這裡的「小」指的是兩百多cc容量的壺,這個容量也是黃金容量,對於平常喝茶來說,正合適。

想收到更多趣味新聞?請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