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中國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珍貴文物實驗室里,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后冠依然散發著動人心魄的氣息,而旁邊根據后冠材質、結構原樣仿製的蕭后冠,在燈光的照射下,正發出華麗的光芒。

現場看到,在修復后的蕭后冠旁,放著這一個仿製冠,這是通過專業公司進行仿製的,花瓣、花蕊、花莖,以及其他材質,都與蕭后冠的材料完全相同。

考古人員現已確定蕭后冠框架由兩博鬢、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環帶的3道箍組成,還包括12塊水滴形飾、13棵花樹,冠主要採用銅、金、玻璃、漢白玉、珍珠等10種材料製成。

據了解,2013年,隋煬帝墓與蕭皇后墓在揚州西湖曹庄被發現,引起轟動。在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有一件保存比較完整的皇后禮冠,是目前考古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

蕭后冠飾出土時,絲織品部分已腐爛。后冠上的所有花柄殘斷,絕大多數花托破碎,所有花蕊嚴重風化,額托、博鬢及表面裝飾材料均遭嚴重腐蝕和粉化,而且一些飾件間有粘連現象,給實驗室清理與出土文物保護帶來極大困難。

正是由於其保護修復難度很大,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才特意委託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對蕭后冠進行保護修復。2014年7月,蕭后冠「來到」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雙方開展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研究。

蕭后冠的構件複雜程度、工藝精美程度遠超想象,為此,在整個實驗室考古與研究中,考古專家運用了顯微鏡觀察、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紅外光譜、3D掃描等先進的檢測分析方法,最終明確了蕭后冠的框架結構、花樹的分佈,以及所用的主要材料,這為研究隋唐時期禮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專家明確了蕭后冠的基本結構、加工工藝、材料屬性,為研究隋唐時期禮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此次實驗室考古中,專家首次發現了南方地區隋唐時期的棉,為中國棉花的栽培與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還首次發現鎏金銅珠化工藝製品,也揭示了隋唐時期銅釵、鈿花複雜的結構與工藝特徵。

珠化工藝在中國傳統金銀器製作中是常見的,就是將金銀化做一個個小小的珠子附著在物件之上,遠遠望去,就會顯得閃閃發亮,珠光寶氣。在此次考古中,專家發現,在後冠配置的十二個釵上,這些珠子並不是金的,而是銅鎏金。而鎏金銅珠化工藝這是中國考古歷史上的首次發現。

由於歷史是不可逆的,哪怕鏟起一小塊土,都是無法恢復的,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院長趙強表示,此次修復研究,已經取得了滿意的成果,等以後的技術達到標準了,再去慢慢研究,解開那些還未解的謎團。


via

想收到更多趣味新聞?請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