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到屠宰只要35天,雞肉真的沒生長激素?台大教授犀利戰爆長輩錯誤迷思
2016-12-16
一般來說,國內白肉雞的飼養期間在33至35天,有色雞種(土雞)則約會飼養15至16週;無論是白肉雞或有色雞種,在飼養時都不會施打生長激素。另一方面,飼養雞隻都可合法使用抗生素,但因有色雞種對藥物的代謝率較慢,掌握停藥期也更為困難。
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應該都吃過雞肉,但卻可能不知道肉雞也有標準化飼養流程。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說明,國內白肉雞的飼養期間一般在33至35天,重量達到2公斤左右即可上市;有色雞種(土雞)則依品種及客戶需求會有所調整,一般來說約會飼養15至16週,但也有廠商會在10至11週便提早上市。而目前國內雖然也有商業化生產的土雞飼養場,但仍是以白肉雞的生產較為標準化。
從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白肉雞來看肉雞的成長過程,生產鏈的最上游為「肉雞種雞場」,目前都是以人工授精的方式來生產肉雛(小雞)。陳億乘說明,「肉雞種雞場生出來的蛋,孵化出來之後就會將1日齡的雞送到養雞場。」並進行病毒防疫作業。至於在肉雞場的養殖過程,陳億乘解釋,防疫作業及飼養階段劃分會依個別肉雞場而有所不同,但大致上可分為三期:1-7天、8-21天、22-35天。
陳億乘進一步說明,在飼養第一期(1-7天)小雞羽毛還未長齊的時候,會讓小雞照射保暖燈,並且在飼料或水中給予抗生素以避免雞隻生病,「我們人都會生病,雞當然也會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給牠(小雞)一些藥物,這是很正常的。」
而在第二期(8-21天)則不一定會給予抗生素,依個別肉雞場制定的養殖計畫而有所不同;但到了屠宰前2週的第三期(22-35天)基本上都不會給予抗生素,讓雞隻有時間能將抗生素代謝掉以免藥物殘留超標。同時,農政單位也會至肉雞場進行抽驗,確認肉雞場是否有遵守安全停藥期。
反而是「所謂的有色雞種,可能會比較麻煩一點。」陳億乘解釋,「因為一般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些藥物,大概都是以白肉雞作為實驗的對象,但有色雞種對藥物的代謝率比白肉雞來得慢,例如烏骨雞(的代謝率)就很慢。」再加上烏骨雞有「啄糞」的特性,會再度吃進原本已排出的抗生素,因此較難掌控停藥期。
至於雞隻在飼養時到底會不會施打生長激素呢?陳億乘表示其實是完全不會的,因為「生長賀爾蒙不可能加在飼料裡給牠(雞隻)吃。」若要施打生長激素,一定要一隻一隻雞分別注射,而這不但有管理上的難度,「其實雞很膽小,你這樣一隻一隻去打,對牠來講是一個stress(壓力),可能打下去牠就死掉了」;另一方面,「1c.c.生長賀爾蒙就要上千塊,一隻白肉雞才1百多塊。」使用上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陳億乘非常肯定,「(打)生長賀爾蒙這種事情絕對是不可能的。」
那麼白肉雞為什麼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市呢?「第一個就是因為牠的基因好,讓牠長得特別快」陳億乘說道,透過傳統育種改良,其實白肉雞的生長速度原本就比一般土雞來得快。
「第二個就是,以往我們農村在養雞的話,都是剩菜剩飯丟(餵)啊、米粒丟(餵)啊,營養需求不是很充足。」但現在科學家對白肉雞在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調查非常透徹,清楚了解該如何讓雞隻獲得應有的營養。再加上現代養雞設備及環境良好,因此才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有些人甚至誤以為生長速度快的白肉雞是透過基因改造技術育成,其實也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