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大師 傳的一個長壽秘方,無價之寶啊!
2015-12-11
南懷瑾大師 傳的一個長壽秘方,無價之寶啊!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萬要注意啊!
所以講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這是比喻而已!
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屬於旁門,不過旁門也是門,有時候你們也可以用。
大約二十幾年前,日本人發明的溫灸器,放在肚臍上,暖暖的,可以治腸胃病。這是日本人把中國道家老方法拿出來賣錢,這個在道家叫灸臍法。其實用不著那個,我教你們,年紀大的都可以用,比較保險。
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幹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裏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會吸收的。
肚臍有個孔,我們在娘胎裏頭的飲食、呼吸都靠這個肚臍連到媽媽。所以把這個藥放在肚臍,用橡皮貼把它封住去睡覺,比那個溫灸器還要好。
胃病也好,各種病都好,老年人的身體絕對保健康,身體需要就吸進去了,不要的它不吸。這樣就會水火交感了,繼續二三天後,早晨起來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幹啦,腸胃病都會好了。
這個是真的秘方,你們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過不要收錢,我公開講的你們去賣錢,那不太好啊!
這個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氣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涼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腳底心還發暖,冬天腳都不怕冷的,一定長壽。
[紹興間劉武軍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後入重湖為盜,曾遇異人,授以黃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潤。辛卯年間,岳陽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後被擒,臨刑,監官問曰:汝有異術,信乎?曰:無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飢。
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豈不聞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後,刑官令剖其腹之暖處,得一塊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故《素問》雲:年四十,陽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陰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餘
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於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壽算更如何。
(先生三法實為保命之要訣,然上策人多畏懼而不肯行;中策古今痛掃,視為險途;若下策用之早而得其當,亦可十救其五。
予遵行歷年,不無有效、有否。效則人雲偶中,否則讒謗蜂起,此非姜附之過,乃予熱腸之所招也。吾徒不可以此而退縮不前,視人之將死可救而莫之救也。)附朋友們在網上對使用此秘方的一些討論:有幾點補充:
1、用桂圓肉,不用殼和核。
2、花椒記得藥店買的,跟商場香料花椒有區別,那是炮製過的,而且去掉裏面的籽了(籽中藥名椒目)。
3、重複琢磨了幾遍南師所說的這段秘方,真正起作用的是艾絨。也許您會因為桂圓肉比較硬,只放了一點艾絨。多打桂圓肉,就會產生粘性,艾絨撒一點繼續打,打到粘的時候再加艾絨。多做幾次,您就有經驗了。
頂禮南師, 自已也試過了,現在將自已用過後的效果回饋一下:從藥店買來艾葉(很便宜,幾塊錢可以買一大袋)、花椒與帶殼的桂圓(這個超市有賣,但不要直接買桂圓肉,比較幹也不完整,個人認為完整的桂圓藥用價值更高)、稍寬一點的醫用膠布。
將花椒用家用的料理機粉碎或放到石臼中搗碎裝瓶備用,然後挑大約一元硬幣大小的艾葉放在手心,兩手對搓,不怎麼費力就成了艾絨了(也有師兄建議直接買艾條,裏面的就是艾絨,但那個艾絨是不純的,還是動動手自已搓吧!),然後挑出裏面像茶葉梗那樣的東西;接下來取一顆桂圓剝殼去核,將桂圓肉用手直接撕成細小的碎片。最後將準備好的艾絨、適量花椒粉與撕碎的桂圓肉一同混合揉搓塞到肚臍眼上用醫用膠布粘住就OK了(建議睡前用)。不過這樣子下來的份量(一次只要一指甲蓋大小,能蓋住肚臍眼就行了,太多了浪費)至少可以供兩到三個肚臍眼,呵呵,剛好一家三口用,家裏沒那麼多人也可以將剩下的留到第二天再用,不會影響效果滴。 接下來說說我用了以後的感覺:本人睡眠欠佳,典型的心腎不交。用了之後覺得從肚臍眼這開始,有股曖曖的流動的東西在小腹內走動,之後就慢慢地進入夢鄉了……(按南師在書中所說,我的理解便是借由藥物的力量達到了水火即濟、心腎相交了),而且第二天一早會在上班前解決出恭問題,一身輕快呵。
感興趣的朋友試試吧,有用過的師兄倘有更好的方法希望能一起交流交流。
再補充一句:因為天天用膠布粘肚臍眼,所以有塊地方去皮了,我就試了試不用膠布,不過用的份量更少,剛好塞滿肚臍眼,平著,沒有滿出來,這樣一晚上也沒有掉出來。看來完全可以省掉膠布了。
想收到更多趣味新聞?請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