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因為複雜的歷史背景而有了獨特的文化,其中的「九龍寨城」更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區。

在許多影視作品裡,九龍寨城都被使用來做背景的設定;

但到底它是怎麼從當年的繁華,變成充滿犯罪與貧窮的溫床呢?

國外的攝影師就花費了5年時間,捕捉九龍寨城過去的一切…

九龍寨城內部有300多棟高聳的平房,根據香港政府在1987年的統計,九龍寨城大約住了33000人,以城寨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55000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在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的領地後,清朝政府就擴建了九龍寨城,讓它成為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並遙望對岸的維多利亞城。

只是後來因為政治因素,九龍寨城成為了所謂的「三不管地帶」

以「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

九龍寨城的無政府狀態也因此持續了頗長一段時間。

由於在無政府狀態時,香港警察和香港政府都無權進入九龍寨城,

當地便逐漸演變成罪惡溫床的貧民區,色情場所、鴉片館、毒窟、賭場遍佈了城內的每個角落。

由於九龍寨城的犯罪案頻傳,中英兩國政府都再也無法忍受,

簽訂協議後,1994年九龍寨城終於遭到拆除,只留下部分的牆基,該處也改名為「九龍寨城公園」。

國外的兩位攝影師 Greg Girard 和 Ian Lambot ,就花費了五年的時間,紀錄還沒拆除前的九龍寨城。

住在寨城裡的孩子們,只能在樓頂的空地玩耍,而且必須在充滿幫派與毒品的環境下長大。

當時許多食品商都會把工廠移到九龍寨城,因為這裡的租金非常便宜,而且可以躲避食品的稽查員。

這是城裡的郵差,他必須穿過管線和暗無天道的小巷,以及滿地垃圾和老鼠的環境送信。

因為九龍寨城的人口密集程度,居民不可能有任何的綠地,大家只能到屋頂上享受陽光。

炸魚丸是當時頗受歡迎的食物,而店員會把炸好的魚丸直接放在地上的籃子裡。

90歲的婆婆和68歲的媳婦同住在三樓的一間小平房內,這裡面特別潮濕。

在二戰日軍入侵香港的期間,拆掉了九龍寨城外圍的城牆,也讓這裡從了辦公處,變成民眾私自遷入的地方。

在這個一丁點大的城鎮上,居民可以享受到各式各樣的服務,包括醫療和理髮。

這是九龍寨城裡居民的寫照,父親在家裡做麵條生意,而這同時也是他跟妻子還有兩個女兒的居所。

這位九龍寨城的居民在家中放了一片隔板,一邊是他經營的雜貨店,一邊就是一家老小們生活的地方。

因為家就是商店的關係,雜貨店幾乎是一直開放的,直到店主夫婦上床睡覺為止。

這間超市賣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包括字符跟啤酒,老闆還在裡頭養了七隻貓。

在窄小的空間裡,豬肉商和魚販每日不斷穿梭,只為了養活自己。

居民在克難的狀況下洗漱。

毒癮者就著蠟燭的光芒,注射海洛因到自己的腿上。

1973-1974年間,因為九龍寨城的犯罪問題實在太過嚴重,

政府曾派遣三千名警力,想要驅趕裡頭的違法行業,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當政府下定決心要拆除時,還受到了許多九龍寨居民的反對,因為他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認為這是他們的家。

也有人表示,在這裡生活很快樂,所以不需要改變。

然而,其他地方的居民都不敢踏進這個地方,九龍寨城就像矗立在香港裡的異邦。